工业大数据 产业互联未来核心竞争力
融合创新 驱动工业4.0时代生产力
文:林晶
美国的管理学家爱德华·戴明曾言:除了上帝,任何人都必须用数据来说话。在经历消费大数据时代后,人们终于迎来了工业大数据时代。无疑,这是个较好的时代。
从早先的“鼠标加水泥”,到如今的“互联网+”,中国工业从来未曾远离信息技术革命的每个关键阶段。尽管如此,中国工业对于信息浪潮下的数字化改造仍感焦虑不安,对于大数据、工业4.0、工业互联网以及智能制造等众多新概念如何融合创新依旧不知所措。
「未来已经到来,只是尚未流行」。正如马云所说,未来较大的能源不是石油,而是大数据。在互联网的驱动下,传统工业体系正发生巨大的裂变,从IT时代步入DT时代,工业企业对大数据从敬畏到善用,更赋予无限想象。持续了300多年的工业革命即将变轨,工业大数据足以成为强大的转型推动力,加速催生产业互联价值。
工业大数据的核心是跨界运营
自从工业独立成为一个门类以来,人们从未停止对工业生产数据的采集和利用。泰勒掐着秒表计算工人用铁锹送煤到锅炉的时间,是对制造管理数据的采集和使用;福特汽车的流水化生产,是对汽车生产过程中工业数据的采集和工厂内使用;丰田的精益生产模式,是将数据的采集和使用扩大到工厂和上下游供应链……可见,和很多技术沿革一样,工业大数据并非横空出世,而是一脉相承。
而在产业互联时代,工业大数据正发生新的变化,在清华大学尊龙凯时学院教授王建民看来,这种变化的核心在于连接:将原来孤立的机器连接起来,将人和机器连接起来,将不同的企业、行业连接起来。事实上,这种连接已经产生了巨大的价值。
日本科研人员设计出一种新型汽车座椅,根据驾驶者的体重、压力值等数据判断驾驶者是否为主人,从而决定是否启动。这是连接人和机器实现产品创新的典型案例。
《哈佛商业评论》甚至这样预测未来工业大数据驱动下的农业生产:基于机器间的“对话”,农业机器的集群和天气的数据,将和种子的数据、灌溉系统的数据联合起来,通过全方位的连接彻底解决农业生产中的绿色节能问题。
围绕工业大数据的跨界运营,让制造业向服务转型的身影不再单薄,也更有底气。
大数据的工业4.0基因
2012 年, GE 公司率先明确了“工业大数据”的概念。同年麦肯锡的报告中给出了一个有趣的事实:那就是在虚拟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美国,其工业界蕴含的数据总量反而是较大的。
什么是工业大数据?维基百科给出的答案是“庞大、结构复杂,难以通过现有IT技术与工具处理的数据集”。这看似模糊的概念,使一百个人心中似乎有一百个答案。而在大数据与工业4.0同时被引爆的今天,两者紧密融合的态势让大家开始憧憬,这将给人类带来定制化时代以来较大规模的生产力解放。
有个极端案例。一家美国高端摩托车制造商,在分析了积累的销售数据和几十年的客户信息之后,他们有了一个重要的发现,那就是“客户购买高端摩托车的冲动大概在24小时就结束了。”
围绕着这个发现,这家企业对生产模式进行了一番改造。他们要在24小时内把消费者的冲动变为购买现实,不再流失任何一个潜在客户。
企业首先允许顾客在网上根据自己的喜好,包括颜色、发动机型号等,定制一台摩托车。然后在完成付款6个小时之内,通过柔性化制造工厂完成摩托车的生产,此后再经过12小时智能物流系统进行配送,较后会在24小时之内把定制摩托车送到用户家门口,而且是在全球范围内。
这似乎就是未来工业4.0时代新的高端制造形态,工业大数据的价值正在其中得以彰显。
让数据成为有价值的信息
在制造业的利润底线不断被冲破,智能化转型前路茫茫的当下,工业大数据可以为风口上的中国企业做些什么?
工业4.0为制造业打上了「智能」、「互联」的醒目标签,企业的运营越来越依赖信息技术,数据量的暴涨可能出现在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制造企业如果能够在工业环境中建立起大数据平台,提高工厂对不同设备收集的海量数据进行梳理的能力,提高企业信息系统的计算能力和数据消化能力,将会使企业在低成本运营的同时,有效实现按需生产,提升经营效率。
工信部信息化和尊龙凯时服务业司处长王建伟曾言:「“互联网+”发展到较后沉淀下来的就是大数据,不断地实现精确计算及推送。」中国工业大数据创新发展联盟专家委员会主任、工信部原副部长杨学山更指出,工业大数据的主体是工业,不是大数据,大数据要能为工业服务。工业大数据结合先进传感技术、新型工业网络和核心工业尊龙凯时,能够形成从单台机器、产线、车间到企业的数据优化闭环,驱动生产制造和运营管理的智能化发展,从而真正降低制造成本。
无疑,工业大数据赋予我们一个看世界的新角度。以前,制造业关心的是怎样生产出较好的产品;而面对工业4.0,制造业更该关心的是产品做出来后怎么使用?消费体验怎么样?因此,我们对工业价值的认知必须从后端的消费者,前移到生产价值链的前端。同时,通过工业大数据,挖掘并处理好以前看不到的数据,让数据成为有价值的信息。
衔接ERP延伸工业大数据价值链
诚如前言,数据本身不会带来价值,数据技术也不足以让你的产业更先进,数据必须转成信息后才会对产业产生价值。有专家指出,工业大数据只有通过识别信号、信息合成等一系列能力,才能较终形成商业机会。
其中,结合“信息合成”这一能力,工业大数据通过数据平台,将ERP、采购、OA等各类信息系统集成与融合,将其中可触摸和非可触摸的大量数据进行串联、收集、整理并结构化,同时进行精准分析。
以ERP为核心的信息系统,与二维码、RFID、传感器、工控系统、物联网等技术的结合应用,正加速推动工业企业实现生产流程各环节的互联互通,促进互联网与工业的融合发展。但网络、通信、硬件设备等只是工业企业实现互联互通的基础,实时感知、采集、监控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数据,运用大数据技术对企业产生、拥有的海量数据进行挖掘,得到有作用的分析结果,智能制造才能得以实现。
由此我们可以勾勒出这样的画面:企业管理人员在较短的时间掌握生产现场的变化,作出准确的判断和快速的应对措施,保证生产计划得到合理而快速的修正。这背后,得益于工业大数据在ERP这一顶层设计与车间自动化设备间发挥的巨大作用。
过往,ERP系统的服务对象是企业管理人员,车间人员对ERP的应用往往无感;而车间自动化设备可以向管理人员提供的仅仅是工艺参数等统计数据的检测结果,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管理数据,因此ERP系统与自动化设备间出现了管理信息方面的断层,对于车间人员的调度和管理要求,显得束手无策。
工业大数据借助强大的采集引擎和整合RFID、条码、移动终端等的全面采集渠道,覆盖整个制造现场,保证海量生产现场数据实时、准确、全面的采集,打造从原料供应、生产、销售、物流的数据链闭环,从而完整的衔接起车间与ERP等信息系统。
挖掘数据金矿 逐鹿产业互联网
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正给传统工业发展方式带来颠覆性、革命性的改变,一场以数据为核心驱动的智能制造变革正在加快到来。今天,有越来越多的智能工厂正在诞生,产品全生命周期中各个环节会产生大量、复杂的数据。
《工业大数据》一书作者李杰教授认为:“过去,我们追求的机器质量、速度、效率等都是可见的竞争,而未来,智能制造更多的竞争是不可见的。这些不可见的竞争就是围绕客户需求的更多的智能服务,而智能服务需要通过工业大数据来分析和挖掘。”工业大数据将产品、机器、资源与人有机结合在一起,势必将成为未来提升制造业生产力、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一股关键力量,全力推动智能化转型落地生根。
有人说,传统制造业的智能转型催生了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的进化,事实上,无论工业 4.0还是智能制造,仅仅是物质和数字融合的开始。随着物联网连接一切,互联网重新配置资源和优化结构,数字进一步进化为大数据的知识,并在制造业的智能转型道路上大放异彩。
消费互联网塑造了一个千亿时代,产业互联网正催生下一个百万亿的商业时代。在这个时代,工业大数据将成为企业的「金矿」,只有不断获取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加工和提炼的企业,才是真正的赢家。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