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製造專家-NIKE自動化事件大分析
文:鼎新知識學院
發布時間: 2019-04-09 12:17:00
NIKE自動化事件大分析
《商周》雜誌於2019年封面標題,打出「 Nike訂單回台」,警示貿易戰下,台灣拚「新製造」一定要面對的現實,在 Nike訂單回台的背後,與企業習習相關的是什麼?智能製造專家又是如何看呢?
《略懂閱懂》特別邀請在自動化領域的曹永誠,精實智造管理的李訓仁,二位智能製造專家透過三集節目,為您完整解析。
人力打敗了機器手臂?
2016年,NIKE營運長Eric Sprunk發表預計在2023年要產量增加1千萬雙,製造時間從60天降低到10天,引起市場嘩然,自動化真的能取代傳統製造嗎?
曹永誠表示自動化、機器人曾經誤解無限上綱,但事實上不是機器人代人,還是強調人、機協同製造才能保有彈性。大家覺得自動化好像是無所不能,實際上不會走到一個好的結果,雖然它到底為什麼失敗,這件事情大家都還在探索,但是大家就會回頭去審視、修正。
有了這樣一個修正的過程,可以讓自動化走得更成熟,所以曹永誠認為這樣的一個新聞,它實際上不是在訴說自動化的末日已經到了,反而是告訴大家新的自動化正要開始。
如果從「管理層面」對這個個案切入角度的不同看法,大家還記得兩年前偉創力要把台灣傳統鞋業做掉,那時候從策略面會討論幾個問題
一個就是說智慧化是不是會把傳統產業給消滅,所以對老闆來講就會有一個生存的問題,未來到底怎麼辦會不會被人家搶(單),另一個叫做跨界競爭,跨界競爭就是電子業去搶鞋業的生意;所以一般從老闆角度去看工業4.0,它其實是一個經營策略的問題要去思考。
自動化是人設計出來!
許多因應工業4.0的企業,優先投入自動化設備卻發現成效不如預期,良率下降成本上升的風險,讓大多數人仍保守觀望…
一般在談自動化或者智慧化的過程,經常會說源頭還是在研發,也就是「自動化是設計出來的」,所以有時候一些企業的自動化的專案,一看裡面沒有研發人員,就覺得這個的成功率可能有待商榷,所以在自動化過程中,研發人員的投入絕對會是關鍵因素,因為有太多的東西需要從研發開始做改變,像剛剛Frank(曹永誠)講的規格化問題,或者是標準化的問題,尤其像現在台灣少樣多量,很多都是用客戶的規格去做設計,可是有些東西可以從設計面去避免一些客製化或是過度設計的問題。
頂層設計!藍圖才是關鍵
現在很多的自動化開發,在硬體上有做一些整合,那麼跟軟體有沒有整合呢?
現在的狀況好像沒有,很多時候是這樣子,就是說從工廠管理的角度看,怎麼樣知道自動化後的硬體,怎麼去控制工單的排序,先後順序怎麼做,但在做了(自動化)之後,一整條產線到底稼動率有多高?良率有多少?能怎麼樣用數字化管理它?這個部分其實都沒有特別去想。
有很多虛擬實體系統怎麼去做整合的問題,目的是為了要讓整個產線,可以真正去做更效能化,或者可以更快速發現產線問題,讓它去做改善,所以就像孤島一樣,每一個自動化是非常非常的棒,內部非常有智慧,可是對外它就是像個孤島一樣無法協同,然後每個系統也是一個個孤島,所以工廠裏面到處都是孤島,每一個工站是孤島,每次的串接只能靠著小小的船隻在裏面走來走去,去傳遞有限的資料,怎麼可能發揮綜效出來!
專家建議從最源頭的規劃開始,尤其是當整條產線都要做的時候,可以尋求外部的專業顧問,讓大家所有力量可以校準在一起發揮出綜效力量,用顧問服務來當導師,他能夠規劃出來藍圖,有時候真的會比較有它的價值。
延伸閱讀:
「工業局-智慧工廠規劃與導入方法實務班 」http://reurl.cc/jyaGD
台北場:8/13(二)+8/20(二) / 台中場:7/12(五)+7/19(五) / 高雄場:8/09(五)+8/16(五)
專家駐站:
第一篇-數字化,撥開工廠雲霧見青天
第二篇-數字化推動關鍵不在技術,而是人性
第三篇-數據是新能源 但不是多多益善
第四篇-有效數據的三大原則:影響必要因子、取樣頻率、涵蓋期間
第五 篇-數據的保鮮期 愈即時愈能發揮最大應變效益
------------以下各篇僅開放訂閱會員專屬收看------------
第六篇-穩態系統搭配敏態系統創造新價值
第七篇-建構工廠數據高速公路
第八篇-敏態系統套裝軟體化以快速佈署
更多案例